欢迎光临高考吧![广告位合作]
当前位置:高考吧 > 学历提升 > > 第一学历是指什么

第一学历是指什么

高考吧 高考吧
2025-08-02 09:51:53


第一学历:历史烙印还是人才桎梏?

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身份标签,却在当代招聘市场顽强生存,教育部多次声明否认的概念,却成为数百万求职者的隐形的天花板。

计划经济时期,“第一学历”是区分“干部身份”与普通群众的重要标志——那些持有普通全日制院校毕业证书的人,自然获得体制认可的“干部身份”。这一诞生于教育资源匮乏时代的分类方式,为人才选拔提供了简单明了的筛选标准。

2021年10月,教育部一则答复冲上热搜:“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并明确表示管理过程中所说的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这并非教育部首次澄清,早在2014年,类似提问就得到过几乎一致的回应。

但社会观念的转变总是滞后于政策调整。在招聘现场,许多非名校出身的硕士、博士依然感受到“查三代”(本、硕、博学历背景)的压力,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分类仍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人才市场上顽强延续。


01 概念溯源,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

“第一学历”这一术语源于特定历史背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教育管理体系实行“第一教育局与第二教育局”分治模式。

第一教育局管理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及普通高校(含中等专业学校),其颁发的全日制学历证书被称为“第一学历”。而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则由第二教育局管理,相应学历被归类为“第二学历”。

这种划分在当时具有明确的社会分层意义。持有普通全日制院校毕业证书的人,不仅代表接受了优质教育,更意味着自动获得“干部身份”,在就业、晋升方面享有制度性优势。毕业证书上带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字样的,被认定为第一学历的标志。

1999年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但“第一学历”的称呼仍被沿用至今。尽管其最初的身份区分功能随着干部制度改革逐渐淡化,却在就业市场上演变成新的筛选标准。

02 官方立场,教育部多次澄清的概念争议

教育部对“第一学历”概念持明确否定态度。2021年,针对“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的咨询,教育部答复指出:“国家教育政策从未使用‘第一学历’概念”。

教育部强调,行政管理中使用的“学历”通常指个人获得的最高学历或最后学历。这一立场早在2014年就有先例,当时教育部回应退伍军人学历认定问题时同样表示:“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小学、中学也是学历”。

官方定义中,学历仅指个人在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学习经历,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个阶段。学历证书分毕业证书和结业证书两种,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具有国家认可文凭颁发权力的机构颁发。

从法律视角看,将“第一学历”作为招聘门槛涉嫌违法。《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实施就业歧视。各级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招聘信息中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歧视性条款。

03 学历辨析,第一学历与最高学历的关键差异

在现实语境中,第一学历与最高学历存在本质区别:

  • 第一学历:指通过普通高考或自主招生进入全日制高校获得的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历(本科或专科)。其核心特征是“普通全日制教育”属性。
  • 最高学历:代表个人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获得的最高层次学习经历,可能是博士、硕士或本科,既包括全日制教育,也涵盖自考、成人教育等非全日制形式。

第一学历是指什么

举例说明:某学生高考后进入全日制专科院校,其第一学历为专科。后通过自考获得本科学历,则最高学历变为本科;若继续考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历仍为专科,但最高学历更新为硕士。

下表概括了两者的核心差异:

比较维度第一学历最高学历
定义第一个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最后获得的最高层次学历
获取途径必须通过高考/自主招生的全日制教育不限形式(含自考、成教等)
时间属性起点学历(不可更改)可随继续教育提升
认可度变化计划经济时期更高当前政策更强调此概念
教育阶段专科/本科可延伸至博士研究生

04 社会认知,招聘市场的残酷现实

尽管教育部已明确表态,但社会观念转变缓慢。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第一学历”被过度放大。其中专科学历者对此认同比例达88.6%,二本院校毕业生达83.4%。

在招聘实践中,不同体制单位呈现明显差异:

  • 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学历背景仅作参考。
  • 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仍将“第一学历”作为重要筛选标准,尤其对管理岗位应聘者。

这种差异源于体制背景和管理文化的不同。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所言:“‘第一学历歧视’已成为一种社会层面的‘普遍违法’,容易导致法不责众和违法不究。求职者可能私下抱怨,却投诉无门”。

更值得关注的是学历歧视的恶性循环效应。当用人单位过度强调第一学历时,会加剧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同时导致高校实力排位上的“马太效应”——名校生获得更多机会,普通院校毕业生即使后续努力也难以改变初始标签。

05 破解之道,教育评价改革与个体突围

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明确提出 “破五唯”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

在法律执行层面,专家建议完善监管机制。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姚金菊提出:“各级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可通过派员检查、抽查等形式加强监管,对存在‘第一学历歧视’的用人单位给予行政处罚,并将典型案例公示”。

对于个体而言,当第一学历不具优势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 重点突出最高学历与专业技能,用实际能力证明自身价值
  • 考取行业权威证书,弥补学历背景的不足
  • 积累项目经验与成果,制作能直观展现专业水平的作品集

正如苹果公司招聘实践所示:在库克领导下的苹果,约半数员工没有大学学历,能力而非学历才是真正的通行证。


上海某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总监曾私下坦言,即使面对同样名校硕士背景的应聘者,他们仍会不自觉地查看本科学历——这种“查三代”现象在金融、高校等领域尤为明显

与此同时,深圳科技园区的科技公司却呈现另一番景象。这些企业的招聘公告很少提及学历要求,技术岗位应聘者只需现场完成项目测试,非全日制学历的开发者凭借出色的代码能力同样能获得高薪职位。

《光明日报》曾报道一位专科起点学者的逆袭之路:从地方职业院校到自考本科,再到重点大学硕士、博士,最终成为知名高校教授。当被问及学历歧视问题,他指了指办公室墙上的十字绣——上面绣着“人生如马拉松,起点速度不如终点辉煌”。

在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持续学习能力远比起点学历更重要,这已成为全球教育发展的共识。

高考吧(https://www.gaokaob.com/)主要分享初中升学,高中升学,成人高考,学历提升,专升本,中职招生,出国留学等信息,希望您能喜欢!

蜀ICP备2024072721号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