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高考吧![广告位合作]
当前位置:高考吧 > 学历提升 > > 第一学历指的什么

第一学历指的什么

高考吧 高考吧
2025-08-02 09:46:24


第一学历:被误解的教育标签

在就业市场与学历评价体系中,“第一学历”一词长期扮演着隐形标尺的角色。尽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明确表示相关政策文件中从未使用过这一概念,但其仍深刻影响着社会对人才的判断。要理解这一现象的本质,需从历史沿革、现实争议及政策导向等多维度展开分析。

一、概念溯源: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1. 历史定义
    所谓“第一学历”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指各省市第一教育局颁发的学历证书。当时普通初中、高中、高校(含中专)均隶属第一教育局管理,其颁发的全日制学历被视为“干部身份”的象征。与之对应的“第二学历”则由第二教育局管理,涵盖成人高考、自考等非全日制教育形式。

  2. 当代误解
    现今社会普遍将“第一学历”等同于通过高考统招获得的第一个全日制高等教育学历(如本科或专科)。例如:

    • 高考考入本科院校 → 第一学历为本科
    • 高考考入专科院校 → 第一学历为专科

二、与最高学历的对比:核心差异解析

尽管二者常被混淆,但第一学历与最高学历存在本质区别:

对比维度第一学历最高学历
定义首次全日制高等教育学历最终获得的高等教育学历
性质仅限全日制教育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均可
获取方式高考/统招后续深造(考研/自考等)
时间节点教育起点教育终点
可变性固定不变可不断提升
社会关注度部分企业过度关注官方认可的标准

案例说明
某学生高考进入专科院校(第一学历为专科),后通过自考获得本科文凭(最高学历为本科),再考取全日制研究生(最高学历更新为硕士,第一学历仍为专科)。

三、争议焦点:被放大的社会焦虑

  1. 就业歧视的根源
    部分用人单位将第一学历作为筛选门槛,认为高考竞争比考研更激烈,因此统招学历的“含金量”更高。这种观念导致:

    • 非统招学历者遭遇隐形壁垒
    • 复合型能力被单一标签掩盖
    • 法律争议:违反《就业促进法》中禁止学历歧视条款
  2. 第一学历指的什么

    政策与现实的矛盾
    教育部2021年再次强调:“国家教育政策中不存在‘第一学历’概念”,学历认定以最高学历为准。但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求职者认为其重要性被过度放大,专科背景者认同比例高达88.6%。

四、破解迷思:政策引导与个体应对

为扭转“唯学历”倾向,国家已推出多项措施:

  • 政策改革
    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国企、事业单位带头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用人机制
  • 法律保障
    严禁招聘信息限定“985/211”院校,劳动者遭遇歧视可提起诉讼。
  • 个体策略
    若第一学历不占优势,可通过以下方式破局:
    • 考取行业权威认证证书
    • 突出项目经验与实操能力
    • 用最高学历证明持续学习力

专家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马亮教授指出:“‘第一学历歧视’已成为社会层面的普遍违法现象,但投诉率极低。改变需依靠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劳动监管强化。”

五、常见疑问解答

  1. “专升本后第一学历会变吗?”
    若通过统招专升本(非成人教育),毕业证书注明“普通高等学校”,第一学历可认定为本科;若为自考/成考专升本,第一学历仍为之前的全日制学历。

  2. “企业为何仍看重第一学历?”
    历史惯性导致部分国企延续计划经济思维,而外企/私企更关注实际能力。例如苹果公司50%员工无大学学历


从“干部身份标识”到“就业隐形门槛”,第一学历的标签折射出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层矛盾。值得深思的是,数学家华罗庚仅有初中学历却成为清华教授,印证了能力的终极价值远胜于一纸文凭。在终身学习时代,持续成长力才是突破边界的关键——起点无法定义终点,正如教育部所言:“学历的实质,是记录学习经历的凭证,而非人生的定价器。”

高考吧(https://www.gaokaob.com/)主要分享初中升学,高中升学,成人高考,学历提升,专升本,中职招生,出国留学等信息,希望您能喜欢!

蜀ICP备2024072721号
中国互联网诚信示范企业 中国互联网协会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