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迷思:揭开“第一学历”的历史面纱与现实困境
“第一学历”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长期存在却充满争议的概念。它既非官方定义,也不等同于个人能力,却在就业市场中被赋予特殊权重。这一概念的演变与争议,折射出中国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层矛盾。
一、历史溯源:计划经济时代的身份标签
第一学历最初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20世纪的教育管理体系中:
- 普通初中、高中、高校(含中专)由省市“第一教育局”管辖,其颁发的全日制学历被称为“第一学历”。
- 与之对应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由“第二教育局”管理,所获学历称为“第二学历”。
- 核心区别在于:第一学历代表全日制统招身份,而第二学历属于非全日制继续教育。
这种划分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第一学历曾与“干部身份”直接挂钩,成为社会阶层区分的重要标志。例如,计划经济时期,全日制大学生毕业后自动获得干部编制,而成人教育学历则无此待遇。
二、概念演变:从身份标识到就业门槛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干部身份制度弱化,但第一学历概念未被摒弃,反而在就业市场衍生出新内涵:
- 现代语境中的“第一学历”:通常指通过高考统招进入普通高校取得的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历(如本科或专科),中考进入的中专学历也属此类。
- 与最高学历的对比:
对比维度 第一学历 最高学历 定义 首个全日制高等教育学历 最后/最高层次的学习经历 获取途径 高考/中考统招 可包含全日制或非全日制教育 学制性质 必须是全日制 不限学习形式 社会争议点 常被用作招聘隐性门槛 官方提倡的学历评价标准
例如:某学生高考进入专科院校(第一学历为专科),后续通过自考获得本科(最高学历为本科),若考取全日制研究生,则最高学历更新为硕士。
三、官方立场:教育部明确否认概念合法性
教育部多次强调“第一学历”并非法定概念:
- 2021年答复专升本考生提问时声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没有使用‘第一学历’概念”,管理中所述学历均指最高或最后学历。
- 早在2014年,教育部已回应:“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小学、中学也是学历”,间接否定其作为高等教育筛选工具的合理性。
- 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需带头破除“唯名校”“唯学历”倾向。
四、现实困境:社会认知与法律冲突的拉锯战
尽管政策三令五申,“第一学历歧视”仍广泛存在:
- 招聘隐性门槛:部分企业尤其是国企,在简历筛选中优先或仅录用“第一学历为985/211院校”的求职者。
- 恶性循环效应:学历歧视导致高校马太效应加剧,考生扎堆名校,进一步强化学历等级观念。
- 维权困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亮指出,这是“社会层面的普遍违法”,求职者常因举证难而放弃投诉。
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第一学历重要性被过度放大”,其中专科院校毕业生认同比例高达88.6%。
五、破局之道:从学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
面对争议,多方探索正在展开:
- 法律层面:专家建议修订《就业促进法》,明确列举学历歧视行为,劳动部门可对违规企业行政处罚并公示。
- 企业实践:如苹果公司等外企更侧重实际能力,近半数员工无大学学历。
- 个人策略:
- 若第一学历不突出,可通过职业证书、项目成果等证明岗位适配性;
- 持续提升最高学历,如专科→本科→考研→考博,打破起点限制。
“第一学历”的沉浮,本质是教育公平与人才评价体系的时代考题。当教育部已撕掉这一标签,社会观念的转向仍需制度约束与个体努力的双重推动。毕竟,教育轨迹的起点无法定义终点——人生的高度,终由持续成长的韧性与能力铸就。
高考吧(https://www.gaokaob.com/)主要分享初中升学,高中升学,成人高考,学历提升,专升本,中职招生,出国留学等信息,希望您能喜欢!